2017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4-22
  

  • 全选
    |
    院士论坛
  • 陈孝平
    腹部外科. 2017, 30(2): 73-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指南与共识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
    腹部外科. 2017, 30(2): 75-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述评
  • 戴朝六, 贾昌俊
    腹部外科. 2017, 30(2): 79-84,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论坛
  • 黄罡, 周伟平, 吴孟超
    腹部外科. 2017, 30(2): 8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虽然肝脏外科技术飞速发展,但近30年来肝癌病人预后无明显改善,大家往往重视局部治疗,对肝癌病人的全身综合治疗关注不够,尤其是忽视了对我国肝癌的最主要致病因素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研究和有效治疗。结合我们自己在这一方面前期的研究结果以及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系统阐述了HB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的作用和意义。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预防肝癌病人HBV再激活,改善HCC病人肝脏炎症、肝纤维化,显著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并讨论核苷类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药物选择以及治疗疗程等相关问题。研究结果还显示抗病毒应答时间快慢、病毒耐药变异等均是影响HC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因此选择速效、低耐药核苷类药物。并主张长期抗病毒治疗,以最大限度改善HBV相关HCC病人预后。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应该成为HBV相关HCC病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论著
  • 陈琳, 张志伟, 陈义发, 黄志勇, 朱鹏, 张必翔
    腹部外科. 2017, 30(2): 89-9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以手术切除、局部消融(ablation)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手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原发性肝癌复发病人29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再切除33例,TACE联合消融治疗89例,TACE118例,保守治疗53例。结果 肝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出院;2例病人TACE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予以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病人经皮微波固化术后发生食管穿孔,经开胸食管修补术后治疗后痊愈。1、3、5年生存率手术组分别为72.72%、45.45%和32.14%,中位生存期为30个月;TACE联合局部消融组:62.92%、31.46%和17.14%,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单纯行TACE组:47.46%、29.66%和8.42%,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保守治疗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0.75%、3.77%和0%,中位生存期为7.75个月。结论 根据病人病情制定以手术切除联合TACE、局部消融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是复发性肝癌治疗的理想模式;能行手术切除的病人预后较好;肝癌术后定期复查是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复发性肝癌手术率的关键措施。
  • 唐勇, 胡青钢, 曹国军, 储鸿鹏, 万赤丹
    腹部外科. 2017, 30(2): 9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镜复杂肝切除手术技巧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利用腹腔镜下易于建立隧道的特点,通过在肝实质内重要管道附近建立隧道,快速安全地离断肝实质,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实施52例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右半肝切除平均手术时间为(220±45)min,术中出血量为(210±92)ml;肝段切除手术时间为(100±35)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3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1±2)d,1例病人术后发生胆漏,并发症发生率为1.9%。结论 通过在肝实质内重要管道附近建立隧道可以安全快速地完成腹腔镜下复杂肝切除术,降低术中出血风险,是一种简便易行且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迟天毅, 徐威, 杜顺达, 赵海涛, 徐意瑶, 徐海峰, 郑永昌, 卢欣, 桑新亭, 毛一雷
    腹部外科. 2017, 30(2): 97-1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求年龄超过75岁的肝细胞癌能否通过肝切除术获益。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间796例肝细胞癌进行了根治性肝切除术。68例年龄超过75岁的病人定为高龄病人组,从剩余的728例病人中随机选择500例(年龄小于75岁)作为对照组,两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和肝切除术后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较,高龄病人具有较高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发生率(P<0.001),较多的术前基础病,如:高血压(P<0.001)和冠心病(P<0.001),较少的术中出血(P<0.001)和较高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P<0.001),两组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病人的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2);但无病生存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多因素分析表明,较高的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和较大的肿瘤直径是影响高龄病人总体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尽管总体生存率高龄组较对照组差,但术后无瘤生存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年龄大于75岁的肝细胞癌病人来说,年龄本身不是肝切除术的禁忌证。经过选择的高龄病人可以通过肝切除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 王鹤霖, 戴朝六, 赵阳, 贾昌俊, 苏洋, 卜献民, 徐锋, 彭松林, 赵闯, 赵亮
    腹部外科. 2017, 30(2): 103-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的早期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肝切除与微波消融的疗效比较,探究肝切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9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巴塞罗那分期早期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人,将病人分为肝切除组(41例)及微波消融组(48例),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的术后生存率。结果 肝切除组肿瘤直径大于消融组,分别为(3.6±1.7)cm和(2.4±0.95)cm,P=0.01。而肝脏储备功能肝切除组则优于微波消融组(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10%),分别为19%和66.7%,P=0.01,经由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前甲胎蛋白(AFP)>400 μg/L(P=0.019)及围手术期输血(P=0.001)是全部89例早期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两组的术后总生存期相似(P=0.908),但肝切除组在术后累积肿瘤无复发生存期上具有比微波消融组更好的预后(P=0.033)。结论 肝切除对具有良好肝脏储备功能的巴塞罗那早期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而微波消融治疗则适用于肝脏储备功能较差的小肝癌病人。
  • 宋建伟, 陈春雷, 商春阳, 乔海泉
    腹部外科. 2017, 30(2): 109-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扩大联合脏器切除T4b期胃癌的疗效,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128例T4b期胃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行扩大联合脏器切除术(extended multi-organ resection,ER组),43例行姑息性手术(non-extended multi-organ resection,NER组)。随访ER组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5.38%、44.87%和38.46%,均高于NER组的35.13%、16.21%和5.41%,两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82%,高于NER组的4.6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组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2.35%,NER组为2.33%,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扩大联合脏器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延长病人生存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 邓国明, 张耀明, 周臻涛, 罗宇峰
    腹部外科. 2017, 30(2): 113-115,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选择性左半肝血流阻断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26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和25例开腹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取选择性左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对比二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38.9±53.6)min比(373.8±54.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1,P=0.025);术中出血量少,分别为(303.8±155.5)ml比(450.2±259.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8,P=0.020);术后住院时间短,分别为(8.5±2.6)d比(11.3±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3,P=0.000)。术后均未发生肝衰竭。结论 选择性左半肝血流阻断在左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
  • 李满, 余佳, 王卫星
    腹部外科. 2017, 30(2): 116-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总结腹膜后局灶性Castleman病(localized Castleman's disease,LCD)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期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提供合理指导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LCD病人临床资料,并针对性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病人术前检查未明确诊断,手术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确诊,未行辅助性治疗。1年后随访复查,病人恢复可,手术效果较好。结论 腹膜后LCD术前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术前充分评估可以为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副损伤及并发症。
  • 曾国祥, 黄修仿, 邬善敏
    腹部外科. 2017, 30(2): 120-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巨脾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汉川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38例巨脾症病人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将19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病人纳入LS组,19例行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病人纳入OS组,记录两组病人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两组病人术前1 d、术后1 d及7 d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m,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应激反应指标并观察其变化,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 除手术时间外,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中,LS组均优于O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激反应指标方面,两组病人术后1 d CRP、PCT、IL-6、TNF-α均明显升高,术后7d均明显降低,但两组病人之间比较,LS组术前1d与O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7 d均明显低于O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巨脾症的临床治疗中,LS对病人术中侵袭度小,术后恢复快,对病人应激反应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
  • 郑永彬, 胡彬彬, 程新生
    腹部外科. 2017, 30(2): 124-126,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发生下端梗阻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效果,为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及解决梗阻提供参考,减少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发生下端梗阻。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发生下端梗阻19例病人的一般资料及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发生下端梗阻的原因,之后对病人采取的医疗对策并随访效果。结果 ①胆总管下端良性狭窄引起的下端梗阻5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行腹部彩超、生化检查复查,结果显示均无异常。②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引起的下端梗阻9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ST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异常。③胰头部病变引起的下端梗阻5例,其中胰头慢性胰腺炎2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无异常,复查腹部CT胰头无明显炎性改变;肝胰壶腹癌1例,胰头癌2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对于不具有典型胆总管结石临床表现的病人,或者胆总管结石直径明显小于胆总管内径,而胆总管却有明显扩张的病人,应该引起重视。术前、术中均应该进行严格排查,术中应"重探查、轻取石",找到胆总管梗阻的真正原因。
  • 许东波, 阙长榕
    腹部外科. 2017, 30(2): 127-1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小肠造口还纳术病人的临床特征,从而减少并发症。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治疗的131例小肠造口还纳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既往有无严重腹腔感染、腹腔放化疗、多次腹部手术史等高危因素,分为低危组及高危组,低危组96例,高危组35例。病人术前行影像学检查,包括胸腹部增强CT、心电图、电子肠镜、消化道造影、心脏彩超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凝血、血气分析及降钙素原等检查。病人入院后给予适当全身支持治疗,根据术前评估情况,切口选择经造瘘口处或腹部正中切口等部位进入,术后予抗感染、营养支持、补充白蛋白、切口换药、腹带包扎、腹腔冲洗等处理。高危组均于小肠造口术后6个月以上接受还纳手术,低危组2~6个月内接受手术。结果 低危组住院时间为(8.08±0.98)d,高危组为(12.34±7.55)d。小肠造口还纳术高危组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切口疝气、肠瘘等并发症较低危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死率较低危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运动试验阳性的病人比阴性病人并发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高危因素的小肠造口还纳术是一个具有极高风险的手术,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常合并不可避免的多处肠管损伤或肠切除,术后肠瘘、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及切口疝发生率高,恢复慢,费用高。
  • 方军, 余阳, 许涛, 张应天
    腹部外科. 2017, 30(2): 131-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进展期乙状结肠癌或直肠上段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顽固性便秘的致病因素,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 对江汉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共21例顽固性便秘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既往均为进展期乙状结肠癌或直肠上段癌于外院行根治性手术,原手术均明确记录为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术后2~4年(平均3.4年)逐渐出现顽固性便秘,以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减少及排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所有病例术前行X线钡剂灌肠造影均显示一共同特征,即结肠脾曲未游离,降结肠未切除,降结肠结肠袋消失,犹如小肠;结肠传输试验均提示为慢传输型,排粪造影均未见出口梗阻。12例再次接受手术,余9例因个人因素放弃手术,仍选择保守治疗(灌肠或口服泻药通便)。所有病人均随访至今,随访时间24~168个月,平均87.8个月,手术组术后效果显著,1年内均恢复正常排便(1~2次/d);而保守治疗组便秘症状无改善。结论 乙状结肠癌或直肠上段癌根治术中行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而未游离结肠脾曲行包括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腹膜返折以上部分肠切除。其后果是部分病人降结肠慢性缺血,结肠形态及生理功能退化,导致顽固性便秘发生(慢传输型便秘)。其有效治疗为再手术行降结肠切除,横结肠-直肠吻合。
  • 郑云彭, 许丁伟, 孙敏, 滕毅山, 许宁
    腹部外科. 2017, 30(2): 135-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以及手术经验分享。方法 回顾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10例病人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结果 10例病人中女性7例,男性3例,年龄(54.8±7.4)岁,10例病人手术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或腹腔镜辅助。手术时间为(224.00±34.46)min,术中出血为(101.00±34.43)ml,术后通气时间为(1.60±0.70)d,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为(3.40±0.52)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20±0.42)d,术后住院时间为(9.70±1.77)d,术后均无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肠梗阻、肺部感染。结论 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具有疗效好、创伤小、生活质量高,对于合适的病人能取到良好的效果。但目前病例数较少,缺乏相关对比分析,仍在探索中。
  • 张蔚桐, 陈亮, 何青青
    腹部外科. 2017, 30(2): 139-1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高龄梗阻性结肠癌病人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诊治的高龄梗阻性结肠癌病人12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记录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无中转开腹情况,不过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为23.3%,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CD13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0%和81.7%,术后1个月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和20.0%,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CD133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含量均明显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血清IL-6和IL-10含量也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高龄梗阻性结肠癌能减轻炎症反应,抑制CD133分子的表达,具有更好的微创性,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病人康复。
  • 黄丹, 魏欣, 吴剑宏, 罗学来, 邹游, 杨传永, 曹志新
    腹部外科. 2017, 30(2): 143-145,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痔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预防及治疗。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及院外会诊19例痔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痔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病人,包括5例吻合口裂开,4例直肠穿孔,6例术后大出血(其中2例合并血友病),4例肛门狭窄,均获治愈。结论 痔手术虽然相对简单,但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增加对疾病的理解,及时和恰当的处理可以避免病症的加剧甚至生命危险。
  • 综述
  • 曾祥宇, 张鹏, 高金波, 刘炜圳, 帅晓明, 陶凯雄
    腹部外科. 2017, 30(2): 146-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肠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特殊而少见的间叶性肿瘤,发病部位主要位于胃和回盲部,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及青少年,女性多发,临床表现无特异,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依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一般预后良好,偶有复发。本文就胃肠道IMT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作一综述。
  • 李向阳, 唐哲, 高志强, 任浩, 汪俊峰
    腹部外科. 2017, 30(2): 149-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可用于评估肝脏切除及介入术前肝脏损伤程度及储备功能,并可预估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本文对近年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在肝脏良恶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一综述。
  • 短篇论著
  • 许洁如, 陈超, 沈宁佳, 张永杰
    腹部外科. 2017, 30(2): 152-152,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7.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