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历史沿革
期刊荣誉
编委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封面
目录
双月刊,
双月22日出版
主管: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
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
主编:
陈孝平
编辑部主任:
李军
ISSN
1003-5591
CN
42-1252/R
出版:
《腹部外科》编辑部
邮发代号:
38-157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155号
Email:
fubuwaike@ vip.163.com
电话:
027-82789737
微信公众号:fbwkzz
邮局订阅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22
封面文件
目录文件
全选
|
述评
Select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干预指征
熊晓峰, 冯杰雄
2025, 38(3): 169-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理想手术时机应处于肠坏疽已发生但未穿孔的窗口期。如何准确判断肠管的损伤程度、及时实施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门静脉积气是严重NEC或NEC病情加重的重要标志,极低出生体重儿若出现门静脉积气,其全肠坏死(定义为>75%~80%肠管坏死)发生率显著增高。线性肠壁积气征(pneumatosis intestinalis,PI)可能提示良性过程,而囊性PI伴固定肠袢时更需警惕肠坏死;PI的广泛程度和肠壁病变的严重程度并无正相关性。固定肠袢与手术率及死亡率升高相关,此时需密切观察并连续影像学监测。腹水有时是肠穿孔的唯一征象,需要关注超声所见的高回声腹水。评估NEC手术指征的评分系统众多,各自有其临床意义,但大多并未获大面积的推广,需要进一步开发精准预测及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转变。
论著(小儿消化疾病外科治疗专题)
Select
空肠闭锁隔膜组织形态及其内神经节细胞发育的组织观察研究
刘雪来, 王欢, 何峰, 叶茂, 陈钰嫱
2025, 38(3): 175-1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进一步观察隔膜组织的确切形态和其内神经节细胞发育情况,为液泡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参与形成隔膜组织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选I型空肠闭锁患儿,术中切除闭锁肠段,沿闭锁肠管纵轴进行组织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扫描载玻片并进行图片观察、采集。
结果
隔膜两侧被覆肠管黏膜,具备完整的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黏膜分别来源于隔膜组织远、近端肠腔黏膜组织,隔膜中央为黏膜下层组织,与肠壁黏膜下层相延续。肠壁肌层贴近隔膜组织向远端走行,未向隔膜组织内延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邻近正常肠壁黏膜下层、内侧环肌和外侧纵肌之间以及隔膜内散在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和配对同源异型盒蛋白2B(PHOX2B)阳性表达,隔膜组织和邻近肠壁黏膜下层内的神经节细胞相互延续。
结论
隔膜主要由黏膜下层组织构成并与邻近正常肠壁黏膜下层延续,其两侧被覆黏膜。隔膜内存在神经节细胞发育,并且与邻近正常肠壁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走行延续。胚胎期液泡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参与了隔膜组织的形成。
Select
新生儿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特点
熊晓峰, 朱天琦, 尹晔, 邢福中, 冯杰雄
2025, 38(3): 180-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congenital intestinal malrotation,CIM)合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的临床特征,提高该联合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收集CIM合并HD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胎龄、就诊首发症状、发病时日龄、胎便排出状况、体检的阳性发现、消化道造影等影像学资料、病理诊断、手术方式等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诊治特点。
结果
共收集8例CIM合并HD的新生儿,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胎龄34~40周,出生体重为2 400~3 500 g;发病时日龄为(13.9±4.3) d(2~26 d)。4例术前明确诊断者择期手术,行Ladd手术+巨结肠一期根治术,HD为常见型。4例患儿术前以CIM进行手术探查时,3例患儿发现结肠存在移行段,行结肠活检以及肠造瘘术,病检证实HD,行二期HD根治术,亦为常见型HD;1例患儿术中肉眼观察未发现异常扩张的结肠,但术后反复腹胀,再次手术证实为长段型HD,行结肠次全切除术。7例合并常见型HD患儿,腹部立位X线片可见中腹部固定的扩大肠袢,而长段型HD患儿未见该征象。
结论
该联合疾病容易出现HD的漏诊,术前腹部立位X线片的中腹部固定扩大肠袢有别于单纯的CIM,需要考虑到合并HD可能;CIM合并HD一期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Select
腔镜矫治新生儿隔膜型高位空肠闭锁疗效分析
薛寒, 黄华, 马绍斌, 马帅军, 马晓宇, 袁洋, 陈玄玄, 黄泓玮, 陈琦, 冯杰雄
2025, 38(3): 185-1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技术矫治I型(隔膜型)新生儿高位空肠闭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4年9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隔膜型高位空肠闭锁(距Treitz韧带10 cm以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完全腹腔镜(laparoscopic procedure,LP)组(16例)和开腹(open procedure,OP)组(30例)。LP组均采用完全腹腔镜技术行隔膜切除肠闭锁矫治术;OP组均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炎症指标、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喂养情况、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非计划二次手术、住院时间以及死亡人数的差异。对于服从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采用
x
±
s
进行描述;对于不符合正态性的连续变量,运用
M
(
Q
1
,
Q
3
)的形式来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选取
χ
2
检验。
结果
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早产率、产前诊断异常等一般临床资料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LP组相比于OP组,术中出血量减少[2.00(1.00,2.38) mL比2.00(2.00,5.2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LP组相比于OP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缩短[(2.25±1.24) d比(3.20±1.37) d]、术后首次开奶时间缩短[(7.19±2.07) d比(9.00±3.18) d]、完全肠内喂养时间缩短[(15.56±6.77) d比(23.43±14.94) d]、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缩短[(10.43±3.67) d比(13.47±4.98) d]、住院时间缩短[(21.50±7.30) d比(29.50±14.2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在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手术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非计划二次手术、死亡人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完全腹腔镜技术治疗新生儿隔膜型高位空肠闭锁安全可行,具有出血少、胃肠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
Select
腹腔镜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回顾性研究
李仁福, 陈小华, 汪洋, 赖彩民, 陈建兴, 钟敏, 申志勇, 陈锋
2025, 38(3): 190-1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腹腔镜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24年6月行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次行腹腔镜治疗的8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再次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8例患儿均通过全腹腔镜手术完成胆肠吻合口重建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188.5±47.5) min,范围为120~270 min;术中出血量为(99.1±62.1) mL,范围为15~185 mL;术后住院时间为(9.2±1.8) d,范围为7~14 d;术后无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胆漏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0.2±16.1)个月,范围为6~6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儿未再出现胆肠吻合口狭窄,1例患儿胆管炎经消炎利胆、中药等保守治疗后治愈。
结论
腹腔镜胆肠重建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安全有效。
Select
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肝脓肿1例并文献复习
陈东, 李战虎, 刘涛, 魏强
2025, 38(3): 195-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肝脓肿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要点。
方法
报道1例6岁11个月男性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肝脓肿罕见病例,患儿因“急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26 d、发热4 d”于2024年8月6日收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5.07×10
9
/L,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考虑肝右叶脓肿。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Springer Link、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肝脓肿”“儿童”“acute appendicitis”“appendectomy”“liver/hepatic abscess”“children”,检索该病相关报道截止日期为2024年12月,对相关病例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此文作者收治的此例阑尾炎术后肝脓肿患儿通过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抗感染及口服中药等治疗后肝脓肿显著缩小,经住院治疗16 d后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无复发。文献检索到7例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肝脓肿的患儿,加上此例共8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5~14岁;7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例行开腹阑尾切除术;3例为坏疽性阑尾炎,5例为化脓穿孔性阑尾炎;诊断时间为阑尾炎术后1周~4个月;临床表现以术后1~4周发热、腹痛为主,进一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腹部CT而确诊;4例均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抗感染治疗,2例单纯给予抗感染治疗,1例抗感染治疗+脓肿引流+开腹探查术,1例行腹腔镜取石+引流+抗感染治疗,住院时间为8~49 d,病例均康复出院。
结论
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肝脓肿临床上罕见,早期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脓肿穿刺引流和抗生素联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专家论坛
Select
肝母细胞瘤的智能手术规划及导航
普佳睿, 王勇
2025, 38(3): 199-2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被发现时瘤体通常很大,儿童组织脆嫩,需要更加精细地解剖,手术难度大。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HB手术的术前规划及术中导航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此文对HB手术的智能规划及手术导航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智能手术规划:医学影像三维重建与虚拟仿真、AI驱动的切除路径优化。(2)手术规划:增强现实导航、术中多模态实时导航融合及机器人手术智能导航。(3)特殊部位HB的智能手术规划及导航:重点探讨位于第二肝门及肝尾状叶HB的处理。
Select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胃胸腔内移位
朱江帆
2025, 38(3): 205-2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是目前最常见的减重手术方式,然而其术后胃胸腔内移位(intrathoracic sleeve migration,ITSM)导致胃食管反流病是最主要的远期并发症。此文讨论了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ITSM发病率及可能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预防及治疗。在初次胃袖状切除手术中,采取可行的预防措施对于预防ITSM至关重要,措施包括避免膈食管韧带损伤、左侧膈肌脚与上部胃固定;对于术前有反流症状,胃镜检查有B或C级食管炎,Hill分级Ⅲ级或Ⅳ级者应考虑同时行食管裂孔探查、修补及妥善固定。ITSM治疗的根本措施是使末端食管自纵隔回归腹腔。完善的食管裂孔修补及胃食管周围妥善固定,是保证疗效、防止ITSM复发的重要措施;加做胃回肠吻合可以进一步加强ITSM治疗效果,并同时改善便秘及复胖问题。
Select
胰腺癌恶病质的研究进展
周琰, 毛谅, 仇毓东
2025, 38(3): 210-2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超过80%的病人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且多数会发展为癌症恶病质,表现为不可控的体重减轻、肌肉消耗和全身炎症反应。目前尚无有效的癌症恶病质治疗方法。为了深入理解胰腺癌恶病质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其发病机制,此文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胰腺癌与恶病质之间的关系。
论著(临床研究)
Select
超声引导下PTGBD联合LC治疗中度急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姜飞, 李霞, 孔祥崇, 李鑫
2025, 38(3): 219-2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中度急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中度急性胆囊炎病人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LC组(行LC治疗)和PTGBD+LC组(PTGBD后行LC治疗),应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卡钳值0.01,1∶1匹配),每组各纳入65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碱性磷酸酶、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30 d死亡率以及术后10个月随访情况。
结果
PTGBD+LC组与LC组比较,术中出血量[(31.13±7.95) mL比(44.86±9.63) mL]、手术时间[(62.47±11.13) min比(81.32±10.52) min]、术中放置引流率[80.00%(52/65)比98.46%(64/65)]、LC中转开腹率[0比9.23%(6/65)]均显著降低(均
P
<0.05);PTGBD+LC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C组[4.62%(3/65)比15.38%(10/65),
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72 h两组病人碱性磷酸酶、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下降(均
P<
0.05),且术后72 h PTGBD+LC组上述肝功能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低于LC组(均
P
<0.05)。两组3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期间两组病人均未见胆囊炎复发,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PTGBD联合LC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使急性胆囊炎病人术后恢复、迅速缓解炎症状态,改善其肝功能,手术相关并发症少,治疗效果较好,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Select
胃癌根治术后Petersen疝6例并文献复习
沈乾, 南政, 毛淦, 陈志亮, 田红坤, 杜雨强, 蒋祈, 陶凯雄, 张鹏
2025, 38(3): 224-2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Petersen疝病例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浠水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诊治的6例胃癌根治术后Petersen疝、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间国内文献报道的75例胃癌根治术后Petersen疝病例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81例病人中男性77例,女性4例;年龄35~90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行全胃切除术32例,行远端胃切除术46例,行近端胃切除术3例。发生Petersen疝距既往胃手术时间间隔为7 d~30年,中位间隔时间10个月。其中伴有腹部疼痛79例,腹胀66例,恶心、呕吐43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1例。术前腹部CT检查中79例病人出现肠梗阻表现,2例未合并肠梗阻。二次手术时行机器人手术者2例,腹腔镜手术19例,开放手术60例。56例未行肠切除手术,25例切除小肠后行内疝复位。81例中1例病人出现围手术期死亡,其余病人均顺利出院,术后住院时间为5~21 d。
结论
Petersen疝是胃癌根治术后一种较为罕见的并发症,对于胃癌根治术后出现肠梗阻的病人应当警惕腹内疝的发生,CT明确后应积极手术探查。
Select
基于新型血小板指数评分构建预测HCC病人术后复发的列线图模型
朱恒立, 蔡驰宇, 李炳垚, 唐昌乾, 任泳年, 李德宇
2025, 38(3): 229-2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开发并验证一种基于新型血小板指数评分(platelet index score, PIS)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病人的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行手术切除治疗的692例HCC病人的病历资料。收集入组病人的术前检验、临床病理特征和手术相关资料。按照标准方案于病人术后开始随访,以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作为主要研究结局,观察HCC切除术后复发情况。其中训练队列485例,验证队列207例。应用Kaplan-Meier曲线在训练队列中分析血小板参数,建立血小板指数评分。在训练队列中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CC病人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绘制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RFS与实际值的一致性。
结果
通过绘制Kaplan-Meier曲线发现:较低的血小板计数(≤157.5×10
9
/L,
P
=0.001)、较高的平均血小板体积(≥11.35 fL,
P
<0.001)、较高的血小板分布宽度(≥13.85 fL,
P
<0.001)与较短的RFS相关。将以上3种血小板指标整合为PIS的新型评分系统中,绘制Kaplan-Meier曲线展示出其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并根据PIS得分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低风险组1、2、3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3.32%(51/383),28.20%(108/383),38.90%(149/383),高风险组1、2、3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23.53%(24/102),49.02%(50/102),67.65%(69/10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
HR
=2.921,95%
CI
:1.83~4.67,
P
<0.001)、微血管浸润(
HR
=1.906,95%
CI
:1.28~2.83,
P
=0.001)、门静脉癌栓(
HR
=1.408,95%
CI
:1.03~1.92,
P
=0.031)、肿瘤卫星灶(
HR
=1.388,95%
CI
:1.03~1.88,
P
=0.033)、Ki-67表达(
HR
=1.997,95%
CI
:1.45~2.75,
P
<0.001)、甲胎蛋白(
HR
=1.723,95%
CI
:1.29~2.30,
P
<0.001)和PIS分组(
HR
=1.442,95%
CI
:1.08~1.92,
P
=0.013)均是影响HCC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1、2、3年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队列中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826(95%
CI
:0.773~0.876)、0.850(95%
CI
:0.800~0.876)、0.909(95%
CI
:0.882~0.934),在验证队列中AUC分别为0.826(95%
CI
:0.752~0.890)、0.807(95%
CI
:0.741~0.863)、0.804(95%
CI
:0.737~0.862)。列线图评分总分越高,提示模型预测病人PFS效能越好。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HCC切除术后病人的1、2、3年RFS与实际值的一致性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均较好。
结论
结合了基于多种血小板指标的PIS的列线图模型可良好预测病人术后1、2、3年的复发状态,为HCC病人术后提供更好的风险分层。
综述
Select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信号通路
张骥, 张宇, 陈庆
2025, 38(3): 239-2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然而,HCC病人术后存在很高的复发率,尤其是早期复发(2年内)。因此,阐明HCC术后早期复发的信号通路将有助于早期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预防或延缓HCC早期复发,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此文就HCC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为提高对HCC早期复发的认识和制定更精确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奠定基础。
短篇论著
Select
加速术后康复管理路径在右肝巨大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王婷, 谢镇徽, 罗鸿萍, 官艳, 黄志勇, 黄欢
2025, 38(3): 245-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已应用于肝切除术,但在右肝巨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较少。此文对1例右肝巨大肿瘤(大小为27.0 cm×20.0 cm×15.0 cm)切除术病人(17岁,女性),采用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减少了病人术后并发症,加速了病人康复进程,病人于术后第7天出院。通过此例病人围手术期中的ERAS实践,显示出ERAS管理路径在右肝巨大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中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和优化。
通知公告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腹部外科》稿约
本刊论著模板
本刊稿件流程图
论文授权书
腹部外科网上采编系统作者使用手册
腹部外科网上审稿系统专家使用手册
AI视频
更多
主编、副主编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