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2-22
  

  • 全选
    |
    论著
  • 王萌, 王峰, 管文贤, 丁义涛
    腹部外科. 2018, 31(6): 379-381,3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病例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分析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胃癌根治术(包括开腹和腹腔镜)的病人资料,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胃镜病理明确诊断胃癌;③接受D2胃癌根治术(包括开腹和腹腔镜手术)。排除标准:①胃癌术中行联合脏器切除术;②残胃癌行胃癌根治术。共统计胃癌手术病人3 213例,其中接受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人37例。按照性别、年龄进行1:2配对,以胃癌术后未接受再次手术的病人为对照组,开展回顾性配对研究,查找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同时分析导致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 d(0~9 d),开腹术后31例,腹腔镜术后6例。手术原因包括:腹腔出血(23例,62.2%);吻合口出血(3例,8.1%);吻合口漏(3例,8.1%);切口裂开(2例);肠梗阻(2例);十二指肠残端漏(1例);急性胆囊炎(1例);脾梗死(1例);切口感染(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计划再次手术组与对照组的病人在术中出血量(P=0.014)、第一助手资格(P=0.042)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主刀医生资格、手术开始时间、术中输血、手术方式、手术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 ≥ 200 ml是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27,95% CI:1.034,3.026,P=0.024)。结论 腹腔出血是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最常见原因,术中出血量 ≥ 200 ml是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 夏悦明, 卓信斌, 陈招武, 林德新, 张勇, 吴淑桃
    腹部外科. 2018, 31(6): 382-3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腹症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普外二科收治的46例因不同原因施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急腹症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1 104例急腹症手术病人中,术后行非计划再次手术46例,再次手术发生率为4.1%。非计划再次手术按原因可分为:腹腔术后活动性出血11例(胆囊床活动性出血2例,胰周创面出血2例,脾静脉出血2例,胃短血管出血2例,肠系膜血管出血2例,阑尾动脉结扎线脱落1例),占23.9%;粘连性肠梗阻9例,占19.6%;腹腔内感染9例(右膈下脓肿2例,肠间脓肿1例,盆腔脓肿6例),占19.6%;消化液漏7例(吻合口漏4例,十二指肠残端漏3例),占15.2%;切口裂开6例,占13.0%;副损伤3例(胆总管损伤1例,脾脏撕裂伤1例,回肠穿孔1例),占6.5%;切口疝1例,占2.1%。经过再次手术,44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 重视急腹症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针对其常见原因采取合理预防及治疗措施,有利于提升医疗质量。

  • 徐雨, 丁佑铭, 沈世强, 陈晓燕, 陈辰
    腹部外科. 2018, 31(6): 387-3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分析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对策,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和提高预防水平。方法 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的原因和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后的应对策略。结果 11例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人,按病因分类:术后出血3例,切口不愈1例,切口感染1例,胆汁性腹膜炎5例,T管滑脱1例。其中10例病人好转出院(90.9%),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9.1%)。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人平均住院日相比普通病人明显延长,进而导致住院费用增加。结论 肝胆外科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往往是多方面、复杂的因素导致的,主要由术后并发症及医源性损伤导致。加强医疗质量监控,规范精细化手术操作,避免医源性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手术的经验技巧,可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从而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

  • 丁伟, 董晓刚, 王伯庆, 晏冬, 王喜艳
    腹部外科. 2018, 31(6): 390-3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肝胆胰手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预防措施以保证医疗安全。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期间所有手术病例,查找出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行手术2 508例,非计划再次手术16例,发生率为0.64%。其中切口裂开6例(37.50%),术后出血6例(37.50%),消化道梗阻2例(12.50%),吻合口漏1例(6.25%),胆道损伤1例(6.25%);16例中死亡2例,治愈14例。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中出血量 ≥ 500 ml和年龄 ≥ 60岁为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切口裂开和术后出血,术中出血量 ≥ 500 ml和年龄 ≥ 60岁为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独立影响因素,加强术前风险评估、规范手术操作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 向进见, 胡小苗, 肖宝来, 蒋雪峰, 田夫
    腹部外科. 2018, 31(6): 394-396,4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腹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人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20例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人临床资料,并将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进行对比。结果 20例病人因术后腹腔出血(2例)、肠梗阻(4例)、肠瘘(1例)、切口裂开(13例)行非计划再次手术。腹腔镜术后因切口裂开行再次手术及总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均P<0.05),而因腹腔出血、肠梗阻、肠瘘行非计划再次手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腹腔镜技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切口裂开的发生率,但是仍要注意减少腹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导致的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进一步保障病人手术安全。
  • 朱凡, 陈怡发
    腹部外科. 2018, 31(6): 397-4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血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鄂州市中心医院于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1 832例,术后出血病人13例。10例病人立即进行手术治疗,3例病人先进行对症保守治疗,再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13例均急查病人血常规,病人红细胞压积降低为(6.32±1.26)%,血红蛋白降低为(7.81±0.93)g/L。术后出血病人再次手术中,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8例,合并肝炎肝硬化7例,肝炎肝硬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4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发作3次以上11例。13例中,10例的手术医生手术经验在500例及以下,9例的手术医生职称为副主任医师及以下。再次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术后出血病人再次手术后总满意率为84.6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血与肝炎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胆囊炎反复发作以及主刀医生的职称水平及手术经验有一定的相关性。

  • 王秋爽, 张爱民, 陈晓燕, 孙华文
    腹部外科. 2018, 31(6): 401-4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位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例高位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需再次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病人均行吻合口重建手术,且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仅有1例病人出现胆漏,2例病人出现胆管炎。结论 针对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病人的实际情况及狭窄不同程度,结合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并改善病人恢复情况。

  • 徐澄澄, 李忠诚
    腹部外科. 2018, 31(6): 404-4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残胃状态下治疗贲门癌和食管癌的外科方法的选择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贲门癌及食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方法对病人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27例病人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手术采用颈部高位吻合5例,胸腔内吻合22例,无1例术中死亡。术后3例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颈部吻合口瘘,2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声音嘶哑,1例术后胃排空障碍。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6例顺利出院。失随访1例,随访25例病人2年中长期存活16例,5例死于原发肿瘤,4例死于其他原因。手术治疗明显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5年生存率达36.0%。结论 残胃状态下贲门癌和食管癌病人根据个体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的外科方法,术后并发症与普通贲门食管癌无明显的差别,临床疗效满意。

  • 李甫, 黄金鑫, 唐睿, 张晞文, 丁俊
    腹部外科. 2018, 31(6): 407-410,4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脐周三孔和常规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不同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的264例急性阑尾炎病人,回顾性研究常规三孔组(148例)与脐周三孔组(116例)在一般情况、操作运用、术后疗效等方面的不同效果。结果 脐周三孔组住院天数[(2.5±0.4)d]明显低于常规三孔组[(3.7±0.7)d](P<0.05),术后4 h疼痛评分、术后第1天视觉疼痛模拟量表评分分别为(2.4±0.7)分和(1.3±0.4)分,均显著低于常规三孔组的(4.9±2.1)分和(3.2±1.5)分(均P<0.05)。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并发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脐周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操作简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并不增加额外费用和特殊器械。

  • 张学文, 戴朝六, 卜献民, 苏洋, 赵闯, 彭松林, 贾昌俊, 徐锋
    腹部外科. 2018, 31(6): 411-4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手术切除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合并Ⅰ/Ⅱ型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病人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和介入科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8例肝细胞癌合并Ⅰ/Ⅱ型门静脉癌栓(程氏分型)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外科切除治疗组(28例)和TACE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长期生存率,并分析病人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外科切除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3.0个月,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7%、54.1%、29.2%、14.6%;TACE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6.4个月,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3.3%、23.3%、13.3%、8.9%(P=0.036)。多因素分析显示多个肿瘤(HR=2.578;95% CI:1.365,4.868,P=0.004),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4 U/L(HR=2.509;95% CI:1.266,4.972,P=0.008)是影响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病人,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明显好于TACE治疗,多个肿瘤和AST>34 U/L是病人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 李凌云, 冷超, 胡越, 张斌豪
    腹部外科. 2018, 31(6): 416-4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合并中度肝硬化的肝肿瘤病人行腹腔镜肝切除与开腹肝切除术术后恢复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肝切除术的肝肿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按Laennec分级标准确认为中度肝硬化的病人42例,其中腹腔镜肝切除术20例,开腹肝切除术22例。比较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腹腔镜肝切除术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均优于开腹肝切除术组。结论 对于合并中度肝硬化的肝肿瘤病人,腹腔镜肝切除术在短期疗效方面优于开腹肝切除术。

  • 曾云富, 王建秋, 陈竹碧, 喻强, 蔡斌
    腹部外科. 2018, 31(6): 419-422,4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早期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5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6例SAP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CT引导下PCD治疗。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微循环指标、疗效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中转手术率。结果 治疗3 d、7 d后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血栓素2水平低于对照组,前列环素I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和中转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SAP病人早期予以CT引导下PCD治疗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微循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中转手术率。

  • 毕淑龙, 葛春林
    腹部外科. 2018, 31(6): 423-4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胰腺癌病人诊治情况及预后,为胰腺癌病人的临床处理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38例胰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38例病人中男性213例,女性125例;年龄(59.07±10.44)岁(28~80岁);常见症状以腹痛、腹胀、黄疸、消瘦为主;CT检查阳性率96.37%,超声检查阳性率85.37%,癌抗原19-9(CA19-9)阳性率86.44%;手术治疗229例,未进行手术109例。共获得随访263例,平均生存期10.68个月,第1年生存率36.42%,第2年生存率17.21%,第3年生存率9.37%;CA19-9水平、TNM分期、伴有转移及治疗方式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腺癌预后差,腹部CT和CA19-9临床意义较大,早期诊断与手术有助于提高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 曹钰, 蒋辉, 张瑜, 丁兵, 凌俊
    腹部外科. 2018, 31(6): 428-4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术前经直肠给予吲哚美辛及术后使用鼻胆管低负压引流对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发生的作用。方法 选取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行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病人188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吲哚美辛+鼻胆管低负压引流组,63例)、B组(吲哚美辛+鼻胆管常规引流组,63例)、C组(安慰剂+鼻胆管常规引流组,62例),观察分析三组病人术后不同时刻各项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A组与B、C组相比,ERCP术后第24、48小时鼻胆管胆汁引流量更多、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更快,鼻胆管发生堵塞例数更少(均P<0.05)。A组、B组ERCP术后第6、24、48小时血清淀粉酶、WBC、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5),其中A组比B组更低(P<0.05)。A组(3.17%)PEP发生率低于B组(12.70%)、C组(16.1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与C组相比,腹痛、腹胀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其中A组恢复时间最快、住院时间最短(均P<0.05)。三组PEP病人中均无重型胰腺炎。结论 吲哚美辛联合鼻胆管低负压引流方便、经济、安全,可更有效地降低PEP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黄强, 杨骥, 汪超, 吕向微, 刘振, 林先盛, 谢放, 管皓楠
    腹部外科. 2018, 31(6): 433-440,4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安全性和应用可行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在2017年7月31日前在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的关于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pancreaticodu odenectomy,MI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en pancreaticoduodenectomy,OPD)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严格设计的临床对照试验,按纳入排除标准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PRISMA标准)、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9篇文献,共包含其中MIPD病人4 868例,OPD病人32 230例,其中7篇为多中心临床研究。Meta分析表明:MIPD组较OPD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少、术中R0切除率较高、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低、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5);同时两组术后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胰瘘、胃排空延迟、出血、胆瘘、再手术、整体手术费用、远期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IPD因其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切口感染发生率较低,且术后总体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OPD无明显差异凸显了其微创优势,对于合适的病例和一定手术量的胰腺外科中心,可常规地开展MIPD。

  • 纪桂宝, 游建, 金鑫, 何鑫, 肖定, 刘贤莉, 梁宾勇
    腹部外科. 2018, 31(6): 441-4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治疗小混合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2009年6月至2017年6月肝切除治疗的13例直径 ≤ 5 cm的混合型肝癌病人和256例直径 ≤ 5 cm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结果 混合型肝癌病人和肝细胞癌病人术后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50%、37%和82%、61%、45%(P=0.406);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73%、58%和94%、78%、65%(P=0.509),两组病人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切除术治疗小混合型肝癌病人可获得长期预后。

  • 综述
  • 黄开敏, 邱健
    腹部外科. 2018, 31(6): 445-4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对转移/复发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e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治疗呈现出显著疗效。同时,高危GIST术前新辅助治疗的减瘤效应,无论是在提高手术切除率及安全性方面,还是从器官保留角度来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术前伊马替尼治疗改善生存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证实,最佳术前及术后药物治疗时间仍未得到最终解决;文章旨在阐述近年来伊马替尼在GIST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 短篇论著
  • 曾勇超, 苏洋
    腹部外科. 2018, 31(6): 449-4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病例回顾及文献复习,提高对脾动脉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断水平以及了解脾动脉瘤的治疗进展。方法 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4年1月及2017年7月2例脾动脉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表现为突发腹痛,增强CT可提供良好的术前影像学诊断,需迅速予以外科干预从而降低病人死亡率。结论 对于确诊或疑诊病人尽早予以外科干预是脾动脉瘤自发性破裂出血抢救成功的关键。对于脾动脉瘤的治疗,外科手术是金标准,但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正在不断突破以往的限制,应用指征越来越广。

  • 孙科, 祁江, 叶亮
    腹部外科. 2018, 31(6): 452-4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膜后巨大黏液纤维肉瘤诊治特点。方法 对1例腹膜后巨大黏液纤维肉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术前穿刺病检、手术治疗、远期随访等进行分析并综合文献复习。结果 腹膜后巨大黏液纤维肉瘤临床表现腹部巨大包块,CT显示不规则包块,见实性部分及分隔,穿刺病检示短梭型间叶源性肿瘤,倾向低度恶性,手术将肿瘤与受侵的左肾整体切除,切除彻底,术后病检示黏液纤维肉瘤,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S100、CD34(+),部分Ki-67(+),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腹膜后巨大黏液纤维肉瘤极为罕见,临床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及包块挤压周围脏器引起的压迫症状,术前穿刺活检有助于诊断及肿块定性,手术切除是首选,首次手术广泛、扩大切除,切缘阴性,可防止复发、转移。

  • 黄子健, 霍景山, 吴岷翰
    腹部外科. 2018, 31(6): 455-4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8.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