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22
  

  • 全选
    |
    专家笔谈
  • 梁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远端局部进展期胃癌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14v)转移常见。基于其解剖学特点,幽门下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o.14v组淋巴结转移病人的预后与没有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ⅢC组病人相当,因此No.14v应该视为局部(第二站)淋巴结,不应该视为远处转移(M1)。No.14v组淋巴结的治疗价值与第一站(No.5、No.7)和第二站(No.8a、No.9、No.12a)相当。因此,对于伴有No.6组淋巴结转移的远端进展期胃癌病例,常规清扫No.14v组淋巴结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的远期生存。
  • 卫洪波, 雷普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直肠癌是人类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其治疗措施仍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然而结直肠癌术后出现的排尿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目前外科学界对于直肠前方手术层面Denonvilliers筋膜保留与否仍存在争议。该文就直肠癌术中Denonvilliers筋膜保留的必要性依据进行详细阐述,并就如何完成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直肠癌根治术进行详细讲解。笔者认为:Denonvilliers筋膜是独立的解剖学结构,其周围具有丰富的神经丛,一旦切除该筋膜易造成排尿和性功能障碍,因此不应在直肠癌根治术中进行一并切除。该筋膜的后方存在较为稀疏的结缔组织间隙,该间隙与直肠后间隙相贯通,沿此间隙进行手术更符合全直肠系膜切除的手术原则。然而对于直肠前壁肿瘤病人,或肿瘤已侵直肠前方系膜时,Denonvilliers筋膜应一并切除以保证手术的根治性。
  • 陶凯雄, 张鹏
    腹部外科. 2020, 33(1): 9-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近20年来,得益于对GIST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及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GIST病人生存期显著延长。同时GIST诊疗策略日新月异,诊治过程日趋复杂,亟需推广GIST全程化管理理念,使广大GIST病人充分获益。相信随着GIST全程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推广,国内GIST病人预后可得到进一步改善。
  • 刘韦成, 丁召, 钱群
    腹部外科. 2020, 33(1): 14-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术后切口感染是常见的结肠手术后并发症之一,最常见于结肠穿孔急诊术后。结肠穿孔急诊术后伤口感染并发症包括系列病理过程,涵盖浅表组织感染、深部组织坏死感染甚至器官周围间隙感染,常引发严重感染导致腹膜炎、脓毒症甚至感染性休克,需要及时手术处理。对其合理防治的策略应该将术前良好评估、有效控制合并症、术后良好伤口护理、识别术后伤口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外科清创以及引流一系列措施整合为一体。
  • 论著
  • 洪凡凌, 李浙民, 李双喜, 应项吉, 张燕, 陕飞, 李子禹
    腹部外科. 2020, 33(1): 18-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No.4d、5、6、12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行全胃切除的AEG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即No.4d、5、6、12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并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其相关性,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77例病人,其中48例(62.33%)合并淋巴结转移,转移率较高的为No.3、1、7组淋巴结,分别为43.42%、22.08%、22.08%。No.4d、5、6、12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26%、3.90%、1.30%、1.37%,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整体的转移率为9.09%。对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仅病理T分期与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单中心回顾性数据显示,AEG病人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整体转移率为9.09%,pT4期为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 李伟, 杨文昶, 孙雄, 陈鑫, 童昕, 李翀, 林曜, 刘炜圳, 张鹏, 王征, 陶凯雄
    腹部外科. 2020, 33(1): 22-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早期预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病人。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5、7天检测病人血清PCT、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水平,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分为吻合口漏组与非吻合口漏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PCT、CRP、WBC、NEUT水平的差异,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和比较PCT、CRP、WBC对吻合口漏预测的准确性,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及最佳临界值。采用DeLong测试计算两条ROC曲线下面积(AUC)之差,并进行AUC间的比较。结果 共入选112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病人,术后8例(7.14%)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漏组术后血清PCT、CRP水平显著高于非吻合口漏组。PCT、CRP预测术后吻合口漏的准确性均优于WBC;CRP在各时间点中术后第3天预测吻合口漏准确性最高;PCT在术后第3、5天预测吻合口漏准确性均优于术后第3天CRP预测吻合口漏准确性;术后第3、5天PCT预测吻合口漏的AUC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术后第3天PCT预测吻合口漏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86.5%,阳性预测值为31.8%,最佳临界值为1.26 μg/L;术后第5天PCT预测吻合口漏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6.9%,阳性预测值为22.6%;术后第3天PCT预测吻合口漏的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优于术后第5天。术后第3、5天PCT联合CRP预测吻合口漏的AUC分别为0.903、0.888,术后第3天单独PCT预测吻合口漏的AUC与术后第3天PCT联合CRP预测吻合口漏的AUC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结论 动态监测术后血清PCT和CRP水平可有效预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术后第3天血清PCT水平对早期预测吻合口漏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当术后第3天血清PCT>1.26 μg/L时,应高度警惕吻合口漏发生的可能。
  • 吴昊, 商亮, 方振, 杜丰颖, 刘洋, 靖昌庆, 石玉龙, 李乐平
    腹部外科. 2020, 33(1): 28-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检索Embase、Medli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等数据库中2009年12月至今发表的有关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相关文献,使用Jadad评分及NOS评分评价文献质量,并使用Revman(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纳入21篇文献,共计样本11 648例,其中机器人组1 523例,腹腔镜组10 125例。Meta分析显示:在手术相关指标上,机器人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更长[WMD=40.37,95%CI(28.88,51.86),P<0.01],但淋巴结清扫数更多[WMD=2.01,95%CI(0.59,3.44),P<0.01],中转开腹率更低[OR=0.31,95%CI(0.11,0.86),P=0.02],二者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在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上,机器人组住院时间更短[WMD=-0.80,95%CI(-1.21,-0.39),P<0.01],肠道恢复更快[WMD=-0.43,95%CI(-0.70,-0.15),P<0.01],但费用比腹腔镜组显著提高。二者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机器人组伤口感染率[OR=0.66,95%CI(0.45,0.97),P=0.03]及吻合口瘘发生率[OR=0.37,95%CI(0.19,0.71),P<0.01]更低。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尽管手术时间较长,但术后恢复更快,淋巴清扫更彻底,伤口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率更低。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资料较少,仍需开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评价。
  • 陈杰, 李政焰, 季刚, 王士祺, 王娟, 赵青川
    腹部外科. 2020, 33(1): 34-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评价腹腔镜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病人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3月西京消化病医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及开腹胃癌根治术的2 966例病人的资料。并发症按Clavien-Dindo分级系统,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病人按1:1比例行倾向评分匹配后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共有2 966例病人纳入研究,其中腹腔镜组687例,开腹组2 279例。匹配后共1 354例病人纳入研究(两组各677例),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17.0%比24.2%,P=0.001),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 Ⅲa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比6.1%,P=0.818)。按性别、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TNM分期、体质量指数、分化程度、胃切除范围、肿瘤长径、手术时间、送检淋巴结数目分别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在大多数层内也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为术后并发症减少的保护性因素,年龄≥ 60岁、ASA分级Ⅲ级、术中出血≥ 200 ml为胃癌根治术后总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 60岁、T分期为T2~T4a期、术中出血≥ 200 ml是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术中出血量少,安全可行且具有微创优势。
  • 卞晓洁, 韩菲, 王黎娜, 顾伟楠, 曾深, 陈大宇, 葛卫红, 管文贤
    腹部外科. 2020, 33(1): 4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胃癌胃切除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90例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无风险的胃癌胃切除病人,围术期分别接受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回顾性分析三种方案的营养支持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术后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将90例病人分为A、B、C三组,A组(肠道预适应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前口服、术后管饲整肠内营养混悬液[整蛋白-中链三酰甘油(TP-MCT)];B组(整蛋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C组(短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短肽(SP)]。比较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第1、7天营养指标(白蛋白、总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及术后第7天人体测量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人体成分指标以及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胰岛素抵抗指标(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同时观察比较三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耐受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长。结果 三组病人术后营养相关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腹胀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腹胀例数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感染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C组感染例数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术后胃瘫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显著早于C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种营养支持方案在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以及住院时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前无营养风险的病人,术前3 d常规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行肠道预适应,能够减少术后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感染、胃瘫的发生率,尽早恢复病人经口进食,提高了病人术后使用肠内营养的依从性,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术前无肠道预适应病人,术后使用短肽型营养剂在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优于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
  • 吴川清, 李源, 王点石, 杜周元, 吴轲, 高金波, 王征, 王国斌, 陶凯雄
    腹部外科. 2020, 33(1): 48-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对腹腔脱落肿瘤细胞检测的影响,并探讨提高腹腔游离癌细胞检出率的方法。方法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35例初治的进展期胃癌病人,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所有病人分别在术中探查前及关腹前各行一次腹腔冲洗,并收集灌洗液。比较两组灌洗液中肿瘤脱落细胞阳性检出率及肿瘤标志物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癌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CA19-9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表达情况。结果 35例进展期胃癌病人探查前腹水或腹腔灌洗液中涂片细胞学检查中检出阳性率为5.7%(2/35),关腹前为5.7%(2/35),两者统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探查前与关腹前腹水或腹腔灌洗液中EMA的表达(4/35,3/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时间点CA125的表达(1/35,3/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查前腹水或腹腔灌洗液中,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法游离癌细胞检出阳性率为5.7%(2/35),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MA的阳性率为11.4%(4/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125的阳性率为8.6%(3/35),与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法(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免疫组织化学法联合检测EMA及CA125的阳性率为11.4%(4/35),与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法(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并不会增加癌细胞脱落风险,且肿瘤脱落细胞发生率低。但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游离癌细胞的诊断,需要更为有效的检测方法。
  • 田华开, 郑辞华, 刘韦东, 许添, 温华斌, 邓小荣
    腹部外科. 2020, 33(1): 5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病人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对病人术后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的100例病人,对每位病人术前与术后的粪便进行菌群检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并根据病人术后有益菌相对丰度分为丰度高组和丰度低组,同时检测病人术后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结果 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胃癌病人手术前后菌群变化,发现胃癌术后病人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明显减少,大肠杆菌、链球菌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病人中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相对丰富的病人肠道功能恢复较早,炎症指标相对较低,免疫指数有所提高,同时提高总蛋白及白蛋白营养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病人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减少,大肠杆菌、链球菌明显增加。同时体内有益菌减少会影响病人术后恢复,增加病人炎症反应,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影响病人营养状态。
  • 徐冉, 杨年钊, 赵海远, 李阳, 赵军, 张义胜
    腹部外科. 2020, 33(1): 58-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No.5、No.6组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完成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的SiewertⅡ型AEG病例(均达到胃癌D2根治标准),统计病人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及标本的病理特征(肿瘤最大直径、位置、侵犯深度、分化程度、神经及脉管侵犯情况等),计算No.5、No.6组淋巴结转移率,采用IBM 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影响No.5、No.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SiewertⅡ型AEG病人142例,No.5组淋巴结阳性率为10.81%(8/74),No.6组淋巴结阳性率为8.33%(11/132)。病人No.5、No.6组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者在性别、年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位置(贲门左/贲门右)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病人No.5、No.6组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者在肿瘤的侵犯深度、分化程度、神经及脉管侵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o.5淋巴结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25.0%,No.5淋巴结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5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6淋巴结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18.2%,No.6淋巴结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5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SiewertⅡ型AEG,当肿瘤侵犯胃壁全层、低分化、脉管神经侵犯时,No.5、No.6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3年生存率低,可能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更适宜。
  • 邓运国, 狄茂军, 惠远见, 唐强
    腹部外科. 2020, 33(1): 6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对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病人应激反应及营养状况。方法 检索近10年(2008年1月至2019年5月)发表在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严格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5篇RCTs文献(855例),并行质量评价和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ERAS组(425例)较对照组(430例)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更高[术后第1天:MD=0.73,95%CI(0.09,1.37),P<0.05;第4天:MD=2.43,95%CI(1.92,2.94),P<0.05;第7天:MD=3.85,95%CI(2.74,4.96),P<0.05]。ERAS组术后血清前白蛋白较对照组更高[术后第1天:MD=0.7,95%CI(-3.08,4.47),P<0.05;术后第4天:MD=15.11,95%CI(9.16,21.06),P<0.05;术后第7天:MD=10.89,95%CI(5.38,16.4),P<0.05]。ERAS组较对照组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术后第1天:MD=-11.55,95%CI(-17.08,-6.02),P<0.05;术后第4天:MD=-14.42,95%CI(-20.72,-8.12),P<0.05;术后第7天:MD=-15.88,95%CI(-21.66,-10.11),P<0.05]。ERAS组较对照组术后白细胞介素6水平更低[术后第1天:MD=-33.21,95%CI(-48.8,-17.55),P<0.05;术后第4天:MD=-21.03,95%CI(-29.55,-12.52),P<0.05;术后第7天:MD=-30.33,95%CI(-48.95,-11.7),P<0.05]。ERAS组较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短[MD=-0.93,95%CI(-1.27,-0.59),P<0.05];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ERAS组也更短(P<0.05)。结论 ERAS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能减轻应激反应,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进而加速病人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 周志翔, 龚光伟, 赵丹, 李胜文
    腹部外科. 2020, 33(1): 69-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onic artery,LCA)的可操作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收治的129例实施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保留LCA分为保留LCA组(51例)和不保留LCA组(78例),比较两组病人术中、术后情况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在术中出血量、分离脾区数、清扫第253组淋巴结数、预防性造瘘数、吻合口漏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留LCA组手术时间长于不保留L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LCA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短于不保留L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保留LCA不影响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可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的风险和减少术后通气时间,有临床应用价值。
  • 吕建峰, 王丽华
    腹部外科. 2020, 33(1): 73-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基元)配体14[chemokine(C-X-C motif)ligand 14,CXCL1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大肠癌病人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沈阳市肛肠医院收治且术后病理确诊的大肠癌病人87例,并随机抽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CXCL14、EGFR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检测大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CXCL14、EGFR表达情况,并分析大肠癌组织中CXCL14、EGFR表达与病人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 大肠癌组病人血清CXCL1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EGFR表达水平大肠癌组病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癌组织中CXCL14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而大肠癌组织中EGFR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大肠癌组织中CXCL14、EGFR表达在病人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病人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部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大肠癌病人血清及组织中CXCL14低表达而EGFR高表达,血清CXCL14、EGFR水平检测有助于了解疾病进展,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
  • 雍恒, 方青波, 王斌, 慈红波, 管圣, 戈小虎
    腹部外科. 2020, 33(1): 77-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endovascular repair,EVAR)后髂支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的146例腹主动脉瘤EVAR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髂支闭塞情况分为闭塞组和非闭塞组,在单因素分析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6例病人术后髂支闭塞17例(11.6%),两组间差异有检验效应(P<0.05)的因素为:合并高脂血症、慢性支气管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比率,手术入路为切开显露,手术时间(min),右髂总动脉直径分层(≤ 12 mm、12~16 mm、≥ 16 mm),髂动脉狭窄或钙化≥ 50%,髂动脉扭曲成角≥ 60°,术后髂动脉流出道狭窄,髂内动脉流出道闭塞,支架远端延伸到髂外动脉。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VAR术后髂支闭塞危险因素(OR>1)为:髂动脉狭窄或钙化≥ 50%[OR=7.727,95%CI(1.045,57.149),P=0.045];髂动脉扭曲成角≥ 60°[OR=5.258,95%CI(1.055,26.198),P=0.043];术后髂动脉流出道狭窄[OR=10.099,95%CI(1.156,88.257),P=0.037];手术入路为切开显露(OR=15.121,95%CI(1.841,124.197),P=0.011]。结论 髂动脉狭窄或钙化≥ 50%、髂动脉扭曲成角≥ 60°、术后髂动脉流出道狭窄是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病人EVAR术后髂支闭塞独立危险因素。
  • 张迪, 孟小芬, 李华, 张莉, 路燕, 田亚亚, 宗晓玲, 齐晓霞, 雷焕勤, 杨红星, 贺倩
    腹部外科. 2020, 33(1): 83-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肠梗阻病人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应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的价值。方法 将60例拟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肠梗阻病人按随机数字量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病人术前应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10 ml(30 mg)进行鼻腔麻醉及导管前端润滑,对照组病人术前于鼻腔及导管前端涂抹石蜡油进行润滑,比较两组病人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分。结果 研究组病人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6.7%(29/30),对照组病人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病人置管所用时间明显减少,术中疼痛VA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在肠梗阻病人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应用,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所用时间,明显地减轻了病人术中的疼痛不适,未见并发症,效果满意。
  • 综述
  • 孙大鹏, 周伟平
    腹部外科. 2020, 33(1): 86-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0.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疫苗以及抗病毒治疗得到推进,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或肝癌增长趋势有所减缓,而酒精性肝脏疾病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成为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之后的肝脏疾病的另一个主要病因。而饮酒则成为肝脏疾病的一大危险因素。人体内进行酒精解毒的关键酶之一——乙醛脱氢酶2(ALDH2)在酒精性肝脏疾病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基因型决定其酶活性的高低,并直接影响乙醇和乙醛体内的蓄积程度,进一步决定二者对人体损害程度的高低。因此通过研究病人乙醛脱氢酶2基因型与酒精性肝脏疾病的联系,来指导酒精性肝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