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2
  

  • 全选
    |
    述评
  • 黎晖, 王子卫
    腹部外科. 2025, 38(4): 247-2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网膜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常见部位,为减少术后复发及潜在转移风险,大网膜部分切除通常作为结肠癌根治术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对于结肠癌手术切除大网膜仅要求部分切除,切除范围由于没有固定标准且主刀医生不同导致差异较大,另外若为减少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原则上应行大网膜完整切除。但是,大网膜在限制腹腔感染扩散、参与腹膜免疫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完全切除大网膜可能对病人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临床上,关于胃癌、结直肠癌病人切除大网膜是否能改善病人预后仍存在争议。当前针对胃癌保留大网膜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预防性切除大网膜并不能给早期胃癌病人带来额外的生存获益,而保留大网膜则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在腹腔镜手术中。在结肠癌手术中是否需要预防性切除大网膜仍有待商榷,保留大网膜或将成为未来结肠癌根治术的主流趋势。大网膜是切除还是保留,仍需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专家笔谈
  • 杜东霖, 李相述, 魏正强
    腹部外科. 2025, 38(4): 252-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结直肠癌患病人群众多,其中直肠癌占比较高。当前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成为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术后吻合口漏(anastomotic leakage,AL)是直肠癌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已鉴别出与AL发生相关的众多因素,结合这些因素执行术前优化策略,术中保障吻合口无张力、完整性及良好血供,术后严密监测是预防AL重要手段。针对直肠癌术后AL的治疗,形成了药物治疗、引流、造口转流手术以及新兴的内镜下漏口引流、填塞、夹闭等综合治疗手段。此文拟对当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防治进行详细阐述。
  • 论著
  • 杨欣霖, 王舒, 霍桦德, 杨建军
    腹部外科. 2025, 38(4): 257-2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临床决策优化的重要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外科在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间接收的50例结直肠腺癌病人病例资料,收集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特征(如肿瘤长径)、术中参数(如术中出血量)等客观变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识别影响中转开腹的关键因素。结果 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证实肿瘤长径和术中出血量为独立预测因子。术中出血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控制时,术者临床决策更倾向及时中转开腹。肿瘤长径>5 cm提示腹腔镜下分离与切除肿瘤的难度较高,术者决定中转概率升高。结论 该研究为优化术者中转开腹的临床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未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和支持策略奠定了实证基础,旨在提高手术安全性及病人预后质量。
  • 鲁聪, 宋丹, 王伟, 王晨红, 郑勇斌
    腹部外科. 2025, 38(4): 264-2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胰腺癌多器官转移(以下简称“PCMOM”)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PCMOM病人生存预测模型。方法 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2010~2015年间确诊为胰腺癌同时伴有多器官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内部验证队列。使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的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模型)筛选出影响PCMOM病人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利用筛选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Cox模型和随机生存森林模型,根据时间依赖性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表现选择Cox模型并对模型可视化。最后,使用夏普利算法来对变量权重进行排名,并使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验证Cox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性。结果 单因素联合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种族、转移部位、分化等级、肿瘤长径、手术和化疗是影响PCMOM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在训练队列和内部验证队列的时间依赖性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表现上Cox模型均优于随机生存森林模型。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分别说明Cox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性。夏普利算法对2种模型的可视化结果表明化疗、组织分级、转移部位和年龄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排在前列。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于PCMOM病人的生存具有较好预测潜能,提示年龄≥50岁、其他种族、转移部位为肝+肺+骨、肿瘤长径≥50 mm、分化等级Ⅱ~Ⅳ级和其他是影响PCMOM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转移部位为肝脏+骨或肺+骨、有过手术、有过化疗是影响 PCMOM病人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 陈羡英, 罗丽丹, 代玉娟, 陈大朝
    腹部外科. 2025, 38(4): 274-2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病人术后出现腹膜转移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16例结直肠癌术后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腹膜转移分为转移组(n=31)和未转移组(n=185)。分析2组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sitic多因素分析结直肠癌术后腹膜转移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多因素模型对结直肠癌术后腹膜转移的预测效能。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腹膜转移病人对预后的影响,并进行 log-rank检验。结果 与未转移组相比,转移组术前肠梗阻、肿瘤长径≥5 cm、T3~4分期、N1~2分期、癌结节、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切缘阳性、错配修复蛋白缺失、微卫星不稳定比例高于未转移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术前肠梗阻(OR=3.075,95%CI:1.023~9.422)、肿瘤长径≥5 cm(OR=3.490,95%CI:1.302~9.359)、T3~4分期(OR=3.944,95%CI:1.526~10.196)、N1~2分期(OR=3.100,95%CI:1.197~8.028)、神经侵犯(OR=3.634,95%CI:1.157~11.416)是结肠癌术后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术后腹膜转移,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91~0.924,P<0.001)。绘制生存曲线分析发现,腹膜转移病人生存时间短于肝转移、肺转移和脑、骨转移病人(P<0.001)。结论 术前肠梗阻、肿瘤长径≥5 cm、T3~4分期、N1~2分期、神经侵犯是结肠癌术后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转移病人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
  • 梁吉, 魏晓平, 董赟芳, 胡知雄, 高存彬
    腹部外科. 2025, 38(4): 279-2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该模型的区分能力及一致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99例PD病人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腹腔感染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检验列线图模型,最后进行决策曲线分析并评价其临床适用性。结果 对299例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腹腔感染发生率为21.7%(65/299)。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出血(OR=6.203,95% CI:1.273~30.228,P=0.024),胰瘘(OR=22.412,95% CI:7.080~70.941,P<0.001),腹腔积液(OR=12.057,95% CI:4.375~33.233,P<0.001),肺部感染(OR=15.592,95% CI:5.448~46.355,P<0.001),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OR:1.017,95% CI:1.007~1.028,P=0.001)是PD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上述5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计算该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8(95% CI:0.902~0.975),C指数为0.938,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模型经内部验证,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显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基本吻合,绘制的决策分析曲线也表明了较高的临床价值。结论 腹腔积液、肺部感染、胰瘘、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术后出血是PD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PD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风险。临床上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腹腔感染发生风险。
  • 王天爱, 胡梦杰, 龚铖, 吴天根, 张铖, 刘志苏, 潘定宇, 李震
    腹部外科. 2025, 38(4): 286-2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减重手术治疗超级肥胖(super-obesity,SO)病人的短期疗效及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4年7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肥胖症与代谢病外科中心接受减重代谢手术的65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50 kg/m2 SO病人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其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的BMI、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总体重减少百分比、糖代谢、脂代谢、肝肾功能及尿酸的变化情况。结果 65例SO病人均顺利完成减重手术,其中39例病人接受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26例病人接受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空肠空肠旁路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jejunojejunal bypass,LSG+JJB),无中转开腹,术后无出血、胃漏、肺部感染及围手术期死亡等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中,2组SO病人的BMI、糖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及肝肾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1)BMI:LSG组术前(53.68±2.69)kg/m2,术后6个月(38.89±3.57) kg/m2;LSG+JJB组术前(52.83±2.94)kg/m2,术后6个月(38.22±3.64) kg/m2。(2)餐后2 h血糖:LSG组术前(9.96±4.08) mmol/L,术后6个月(6.45±2.04) mmol/L;LSG+JJB组术前(11.4±5.61) mmol/L,术后6个月(6.56±2.94) mmol/L。(3)尿酸:LSG组术前(508.95±133.89) μmol/L,术后6个月(389.11±102.13) μmol/L;LSG+JJB组术前(504.88±118.64) μmol/L,术后6个月(420.65±72.21) μmol/L。结论 减重手术短期内治疗SO病人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和治愈肥胖相关的代谢疾病。
  • 谭云艳, 茅雯君, 左飞, 陈凯瑞, 闫家盼, 罗天平
    腹部外科. 2025, 38(4): 293-2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反射式程序化T管造影在胆道术后T管拔管中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常州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消化病诊疗中心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18例接受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造影方法的不同将病人分为2组,其中采用反射式程序化T管造影共54例为病人自控组,推注式T管造影共64例为医生推注组。对比2组病人的造影用时、造影中及造影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谷丙转氨酶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病人自控组的造影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医生推注组(14.3%比32.8%,P=0.024);病人自控组的造影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医生推注组(9.3%比25.0%,P=0.026);老年病人(≥60岁)中,病人自控组的造影中及造影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医生推注组(P值分别为0.029、0.045)。病人自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医生推注组[(5.44±1.160)d比(6.44±2.152)d,P=0.002]。病人自控组的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低于医生推注组(3.7%比15.6%,P=0.035)。结论 反射式T管造影法将造影过程标准化,并使病人能够通过自身对疼痛的神经反馈控制造影装置开关,减少因传统推注法推注压力过大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得T管造影检查过程可控,且更为安全可靠,并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 王少怡, 冯思佳, 柏强善, 党锋, 韩新平, 陈安
    腹部外科. 2025, 38(4): 298-3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胰腺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 报道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帮扶富平县第二人民医院期间收治的1例51岁因“胰腺占位”入院最终诊断为“胰腺结核”的女性病人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病理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案例报道的文献资料,对胰腺结核的临床诊治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收治的此病例经过多学科讨论,最终选择超声引导经皮粗针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胰腺结核。病人经系统抗结核治疗后痊愈,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文献复习共纳入15例相关报道,加上此例共16例,其中男性病人占56.3%(9/16),发病年龄为22~60岁,发病部位主要为胰头(占93.8%,15/16),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黄疸、纳差、消瘦、乏力,3例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因诊断不明行手术探查者占50.0%(8/16),所有病人最终接受抗结核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 结核杆菌最常见的发病器官为肺,腹腔内可出现继发性结核杆菌感染,原发性胰腺结核发病率极低,对于此类病例应充分诊断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误诊、误治给病人带来不良预后。
  • 张博雅, 李星月, 王晶晶, 孙银贵
    腹部外科. 2025, 38(4): 303-3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腹腔镜门静脉流域解剖性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portal territory staining guided anatomic liver resection,LPTAR)、腹腔镜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non-anatomical hepatectomy,LNAH)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病人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LNAH组(93例)和LPTAR组(97例),分析2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LPTAR组手术时间长于LNAH组[(192.24±33.41)min比(167.36±28.57)min],术中出血量少于LNAH组[(312.85±27.13)mL比(347.32±31.97)mL],术后第3天谷丙转氨酶[(116.49±22.64)U/L比(126.33±23.42)U/L]、谷草转氨酶[(84.43±6.39)U/L比(87.56±7.66)U/L]、总胆红素[(32.24±4.26)μmol/L比(34.15±4.74)μmol/L]水平低于LN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PTAR组和LNAH组无瘤生存率为74.23%、60.22%,2组无瘤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LPTAR组和LNAH组总生存率为78.35%、6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2组病人在是否输血,住院时间,肿瘤标志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恢复质量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PTAR和LNAH安全性相当,但LNAH手术时间更短,而LPTAR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肝功能损伤,且能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改善病人疗效。
  • 贺志虎, 周卫东
    腹部外科. 2025, 38(4): 309-3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与脾修补术在创伤性脾破裂伴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张家港澳洋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脾破裂伴休克病人9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46例)和B组(脾修补术,48例)。对比2组病人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血常规水平、免疫指标、并发症情况、再出血手术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低于B组(P<0.05)。术后1周,A组病人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高于B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和再出血手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脾修补术,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对创伤性脾破裂伴休克的应用效果更好,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还能改善病人营养状况、缓解术后贫血。
  • 综述
  • 王鑫, 丁佑铭
    腹部外科. 2025, 38(4): 314-3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肿瘤细胞周围的局部环境,除肿瘤细胞外,TME还包括了多种类型的非肿瘤细胞、细胞外基质、血管、淋巴管和多种类型的分子信号。TME对肿瘤的作用影响着肿瘤的病理生理状态,从而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对TME中各种成分以及各种成分的研究也逐年增多,其中发挥作用最多、研究最深入的是免疫细胞。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恶性肿瘤,对其TME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其进展和转移往往代表着较差的预后,该文将对结直肠癌进展和转移中TME的免疫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谭华志, 沈晓军, 韩玮, 史立洲, 刘沐阳, 王睿杰
    腹部外科. 2025, 38(4): 321-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癌是全球第5大常见恶性肿瘤,腹膜转移是其主要死亡原因。高患病率与早期诊断的缺乏导致了多数病人确诊时已进入进展期,进展期胃癌手术后极易发生腹膜转移,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预防胃癌手术后腹膜种植转移。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一种高效的治疗肿瘤腹膜转移的方法,把HIPEC应用到胃癌围手术期,可能成为一种高效的预防胃癌术后腹膜种植转移的新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临床机构所研究及应用。该文对HIPEC在预防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的有效性、适应证、操作模式、药物选择、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HIPEC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为HIPEC的应用及技术突破提供参考。
  • 短篇论著
  • 邢志祥, 王帅, 龙志达
    腹部外科. 2025, 38(4): 326-3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拔T管致胆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肝胆外科2020年6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例行腹腔镜胆总管T管引流术后拔T管致胆漏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胆漏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6例胆漏病例中,出现A级胆漏1例、B级胆漏1例、C级胆漏4例。A级胆漏经窦道放置一次性红色导尿管联合腹腔穿刺引流,B级胆漏行腹腔穿刺引流并联合内窥镜鼻胆管引流,另外4例C级胆漏均再次手术治疗。6例胆漏病人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结论 拔除T管后胆漏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高龄、低蛋白血症、合并慢性疾病、未形成窦道及T管放置不当等因素是发生胆漏的主要原因。T管拔除后胆漏可首选经窦道放置引流管联合腹腔穿刺引流或腹腔穿刺引流联合内镜鼻胆管引流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仍是有效和可靠的。
  • 林慧艳, 武玉田, 王志璐, 莎宁, 顾晓峰, 李菲菲, 娄云鹏
    腹部外科. 2025, 38(4): 329-3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 2021年7月海军第九七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1例疑为重症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经过腹部CT血管造影确诊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行多脏器功能支持、微创引流等综合治疗。结果 病人抢救成功,病情渐稳定,3周后转出ICU,随访5个月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ICU综合治疗对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早期救治至关重要。